大家好,我是小步。
【七雄归一系列22】呈上
上期我们介绍了长平之战的前两个阶段:赵国捡漏上党和长平对峙。
廉颇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打造出的三道防线,成功顶住了王龁的猛烈攻势。
可这样的局面让双方老板都不满意,不约而同地开始做出调整。
于是,长平之战进入了第三阶段:
双方同时换牌,白起VS赵括,赵国主动进攻
一、赵国转守为攻的真正原因
1、防守的赵国先扛不住了
秦昭王对战局不满意是理所应当的,本想着新仇旧恨,就指望这一把牌捞回来。
结果大将王龁对廉颇的防御束手无策,动用这么多人,耗费这么多粮草,要是最后无功而返,秦昭王可就成各国的笑柄了。
那赵孝成王又是为什么不满呢?能够顶住秦军,不是已经很好了吗?
《史记》中是这么说的:
展开剩余93%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廉颇坚壁以待秦,秦数挑战,赵兵不出。赵王数以为让。
看得出,赵孝成王对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术是很不满意的,多次派人责备他。
这一段就让人不理解了。
我们之前分析,在赵国下决心接收上党之前,赵孝成王是非常忌惮秦军进攻的,特意和平原君商量由廉颇来守长平才放心。
现在廉颇虽然吃了几场小败仗,但战略上是成功的,稳稳守住了长平。
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怎么会改弦更张,要求廉颇主动进攻呢?
赵孝成王:别问,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
一种可能,这时候邯郸内部对廉颇的防御战略有不同的声音,其他人的意见让赵孝成王的心态发生了变化。
但这只是推测,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。
而另一种可能,则是现在认可度更高的一种情况----赵国的后勤快要撑不住了。
这个说法有没有证据呢?有!
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秦攻赵长平,齐、楚救之。秦计曰:“齐、楚救赵,亲,则将退兵;不亲,则且遂攻之。”赵无以食,请粟于齐,而齐不听。
很明确地指出,长平之战是赵国没粮食了,找齐国贷款,齐国没给!
这就有点奇怪。
按照正常的理解,防守一方是以逸待劳,而进攻一方应该会消耗更多的资源。
从后勤补给的距离来说,赵国邯郸距离长平的直线距离大约一百七十公里,实际道路在两百公里左右。
而秦国咸阳距离长平的直线距离在四百公里,实际道路就更长。
这么算的话,秦国的后勤补给成本应该更高,那为什么先撑不住的会是赵国呢?
2、秦、赵双方的后勤成本
两个因素,一是粮食总量,二是后勤成本。
先看粮食总量。
到了长平之战这时候,秦国已经是完全体。
除了本系列前面说的“关中+巴蜀”这个胜利公式,秦国还陆续占据了江汉平原、南阳、河东这些地盘,全都是产粮的好地方。
秦国粮仓众多
算一算账本,秦国这时候可谓财大气粗,家底丰厚。
而赵国这边呢?
众所周知,赵国的“胡服骑射”是一项军事领域的变革,并没有对经济领域做出深层次的梳理。
这就造成赵国的粮食生产从来都不是优势,它拥有的产粮区除了华北平原的一部分,就只有晋阳(太原)周边的一小块了。
而且从土壤的肥沃程度来说,根据《禹贡》记载,秦国的关中平原土壤是“黄壤”,肥沃程度是第一等;而赵国的华北平原土壤是“白壤”,肥沃程度只是第五等。
土地面积远远不如,土壤肥沃程度也比不上,这个账谁都能看出来:
论财大气粗,秦国是处于压倒性的优势。
这就如同拳击、摔跤、柔道等直接对抗的竞技项目,必须要按体重分量级。轻量级选手对战重量级,攻击打上去不疼不痒,还要躲避对手的重拳。哪怕躲过了十次八次,只要有一拳没躲开,就是被击倒的下场。
而秦国和赵国,就是量级悬殊的两个对手。
猜猜哪个是秦国?
再看后勤成本。
从距离上说,秦国的后勤距离是赵国的两倍以上。
但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,还有运输方式的考量。
在近代火车出现之前,论运输效率,陆运是远远无法和水运相比的。
哪怕是到了现在,要进行大重量、远距离的运输,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依然是远洋货轮,火车还要排在后面。
而在古代更是如此,数百里以上的后勤距离,如果要通过陆路运输向前方输送粮草,最终能够送到的粮食只有百分之五。
也就是说出发的时候二十斤粮食,刨去来回路上的人吃马嚼,送到前方大营的粮食,只能剩下一斤。
如果能通过水运,效率就完全不一样。一条船能够装在的粮食,就相当于好几辆大车。利用水的浮力,划船的船夫人数也会远远少于拉车所需要的人数。
这一增一减,就让水运的成本远远小于陆运。更不用说利用水流速度,船只的行驶速度要比拉大车快得多。
所以古代打仗,后勤补给只要能水运,就一定会水运,能多运一米是一米。
水运是古代运输的首选
秦国走水运是没有问题的,从关中平原将粮食送上渭河,随后进入黄河,再转入汾河,最后走陆运到长平前线。
而赵国呢?其实也有水路,可以从浊漳河将粮食从华北平原运到长平以北,再从百里石长城运输至赵军前线。
这也就把百里石长城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,它既是长平战场最后一条防线,又是赵军几十万士卒的后勤中转站。
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在后面决战之时,白起为何会对这条防线如此关照。
秦国的运输线路虽然长,但很长一段是水运,成本相对较小。而赵国的运输主要是陆路,距离虽短,成本却高。
两边折中,长平之战秦、赵的后勤运输总体上算打个平手。
双方后勤运输成本不相上下
既然双方的后勤都能够保证粮食运得上去,那么决胜因素就很明显了:
谁账户里面的余额更足,谁就能赢到最后。
而秦国就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氪金玩家。
问:龟兔赛跑,乌龟要赢需要什么条件?
答:兔子要睡懒觉。
问:如果兔子不睡觉呢?
答:………….
很遗憾,秦国这只兔子,从头至尾都没有睡觉。
二、无奈之下的临阵换将
1、赵孝成王的无奈困境
所以从赵国的角度来看,和秦国比氪金,肯定是比不过的。
那只有一条路可以去试一试:
爆肝!
于是摆在赵孝成王面前的,又是两杯毒酒。
第一杯,继续让廉颇在前面硬顶,等到粮草耗尽,长平不战自溃。
第二杯,冒险向秦军发起进攻,置之死地而后生,成了一切好说,败了彻底凉凉。
要是你,你选哪一杯?
(赵孝成王:没完了是不?左一杯毒酒,右一杯毒酒。毁灭吧,赶紧的!)
所以这才是赵国要改变原来防御策略的根本原因,因为耗下去必败,而搏一搏则还有一线生机。
由于廉颇并不同意这个选择,赵孝成王必须要物色新的主将人选。
哪怕是不懂军事的外行人,也肯定听过一句话,“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”!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新主将的资历、威望能否服众?
上下级将领的风格磨合是否顺利?
对于战场细节的把握程度是否到位?
这些因素都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,极难出现“无缝对接”的情况。
而在战场之上,对手一定会抓住临阵换将的破绽,展开毫不犹豫的攻击,甚至可以一举奠定胜局。
所以不到万不得已,谁也不会去更换主将,尤其是长平之战这种百万人级别的决战。
可根据上面的分析,赵孝成王就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。
已经明知道这把牌打下去必输,如果还想赢,就必须要换牌了。
而这个主将人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
一、听话,新主将必须要能执行赵孝成王的进攻命令;
二、能力,光听话没用,必须要有能力将对面的几十万秦军击溃才行;
三、威望,既然是换牌,那自然是要越换越好,最起码也要和原来一样才行,新的主将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控长平的赵军,不给秦军以可趁之机。
那么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新主将是谁呢?
赵括!
赵国换将
2、赵括的硬件条件
按照史料中的记载,是范雎派人去邯郸行反间计,说秦国根本不害怕廉颇,最害怕的其实是赵括。
然后赵王就相信了,安排赵括替代了廉颇。
再然后赵军就凉凉了。
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,曰:“秦之所恶,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,廉颇易与,且降矣。”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,军数败,又反坚壁不敢战,而又闻秦反间之言,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。
如果按照这个故事,那也太小看赵孝成王了。
秦国最害怕谁,能就这样告诉你?
这不就像是打麻将的时候,明摆着告诉别人我缺哪张牌嘛~
赵王要是信了这个才换上赵括,那才是智商余额欠费!
真正的原因还是我们上面分析的,赵国已经后继无力,必须要主动改变战局。
我们在系列文20《长平之战前传:为什么是赵国?为什么是长平?为什么是赵括?》中聊过,赵括是有足够分量坐上这个牌桌的重量级人物,他满足赵王目前需要的三个条件。
首先是听话,这一点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,但赵孝成王肯定是亲自验证过的。
之前廉颇就是因为不愿意改变防御策略,才引发了矛盾,赵王不可能再找一个不听话的来给自己添堵。
其次是威望,赵括这时候已经人到中年,并不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了,论资历肯定是有的。再加上他爹【马服君】的声望加成,和赵孝成王的背后力挺。要让大家服气,也勉强说得过去。
最有争议的就是能力这一条,后人谈到赵括,必然会提到“纸上谈兵”这四个字。
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?
是指一个人只会空谈理论,到了实际动手的时候就掉链子,摆不平事。
但是我们再看看赵括他爹、他娘和蔺相如的评价: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,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。”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言于王曰:“括不可使将。”王曰:“何以?”对曰:“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,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,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今括一旦为将,东向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,王所赐金帛,归藏于家,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。王以为何如其父?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蔺相如曰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
看这几位的评价,其实“纸上谈兵”的担忧并不是主要的,他们最担心的一个关键点,是赵括对战争缺乏敬畏!
正因为心中没有敬畏,所以他在谈论的时候会“易言之”,在得到任命之后会“东向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”,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“不知合变”。
赵括,二代出身,把一切看得太容易了。
不过我们不能因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就倒着推,说赵孝成王的选择是脑子抽抽。
至少在当时,赵括就是孝成王最好的选择。
赵孝成王:寡人的眼光是不会错的
3、秦国这边也换将
赵国这边换牌了,而且是不加掩饰地换牌,那秦国那边什么反应呢?
答案是:你换我也换!
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秦闻马服子将,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。而王龁为尉裨将,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。
先后顺序很明显,是秦昭王确定了赵括担任主将之后,再悄悄地换上了白起。而且是绝密消息,谁也不允许泄露。
这下完了,赵国所有的谋划都是建立在秦军主将是王龁的基础之上,要是知道对面换成白起,赵王肯定不能这么安排。
(赵孝成王:秦昭王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!原来不是四条K吗,怎么变成“王炸”了?)
有朋友会问,秦国不也是临阵换将吗?难道就没有破绽了?
小步认为,破绽一定有,但有两点优势可以保证秦国的换将不出问题:
一是有心算无心。
赵国的动作秦国了如指掌,而秦国换将赵国却不知道,这是信息时间差的优势。
二是秦国的破绽更少。
用白起替代王龁,无论是威望、资历、能力、战绩哪方面看,都不会出现人心不服的情况。所以秦国的适应调整期一定会比赵国要短,这是硬件配置的优势。
白起:老夫担任主将,谁人不服?
有意思的是,秦国这边派出白起,而原来的主将王龁还在,留下给白起当副手。而赵国那边是彻底换了,廉颇相当于被撤职。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赵括既代廉颇,悉更约束,易置军吏。
按理说,长平之战的前半段,王龁的进攻是受挫的,但无论《史记》还是《战国策》都没有一个字提到秦昭王批评过王龁。
秦昭王的态度很明确:年轻人要勇于挑担子,事情没办好没关系,有我们老人给你们托底!
于是继续让王龁跟着白起学习,看看这位战国第一战神是如何操盘的。
这才是用人、培养人的态度!
而反观赵国那边呢?
廉颇明明干得不错,可赵王一点也没给这位老将面子,多次斥责他,最后甚至是撤职。
这让赵军的将士们怎么看?会不会感到心寒?
所以,长平之战不仅仅是双方主将的较量,其实也是双方君主的较量。
无论是胸怀还是气度,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这两位,似乎已经分出了高下。
结语
长平这边,还没有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赵括兴冲冲地上任了,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。
可他万万没想到,对手已经换了,现在站在擂台对面的是:
战国四大名将之首
封号斗罗【武安君】
秦国VIP满级号
【破军星】
白起!
请看下集
我是小步,大名“历史步行街”。
【七雄归一】系列22,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。
如果觉得不错,记得转发、分享、点赞哦~
发布于:天津市